1.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: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。
2.党的“十五大”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: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。
3.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: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、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。
4.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:维护世界和平,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。
5.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:民族团结和合作。
6.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: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。
7.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: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
8.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,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:全心全意为人民。
9.毛泽东在《论十大关系》讲话中,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: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,为社会主义事业。
10.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: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。
11.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: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。
12.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:形而上学唯物主义。
13.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,归根结底,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:什么是社会主义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。
14.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: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。
15.“工农武装割据”就是:武装斗争、土地革命、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。
16.坚持与时俱进,最重要的是: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。
17.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:内容活跃易变,形式相对稳定。
18.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: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。
19.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:无产阶级领导。
20.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其根本原因在于:帝国主义的入侵。
21.1948年12月30日,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“人民民主专政”的概念: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。
22.现价段,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: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,建设富强、民主、文明,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。
23.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,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: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。
24.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: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。
25.我国各民主党派是:参政党。
26.“一国两制”的前提是:坚持一个中国原则。
27.理性认识的特点是:间接性和抽象性。
28.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:全心全意为人民。
29.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: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。
30.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:南昌起义。
31.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: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。
32.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:官僚垄断资本主义。
33.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:继承和发展关系。
34.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:中共四大。
35.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:以按劳分配为主体,多种分配方式并存。
36.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:《反对本本主义》。
37.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:地区经济梯次推进。
38.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,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:不要四面出击。
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关注公众号
回复“免费资料”领取复习资料
微信公众号
微信交流群
<<点击收起